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一分快3三期必中技巧打法 > 新闻动态 > 出名早,成事晚,40岁之前左宗棠都在干嘛?
出名早,成事晚,40岁之前左宗棠都在干嘛?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1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都说,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,其实,这是不准确的。典型的山顶上放屁,污浊了空气。

左宗棠抬棺出征,是要跟沙俄老毛子干架,把伊犁地区收回来。那会儿,左宗棠已经收复了北疆南疆,新疆的广袤地区除了沙俄盘踞的伊犁,均已克复。

在第一次鸦片战争、第二次鸦片战争均惨败的局面下,清政府对帝国主义沙皇俄国的第一次主动出击,这份勇气和魄力来自于年近70的左宗棠。可歌可颂,万古流芳。

抬棺出征,是个人奋烈之孤勇,也是帝国落没之余晖。

正是左宗棠的这份决心和征战二十多年的辉煌战绩,震慑住了沙俄,最终,兵不血刃,伊犁回归,新疆建省。

所谓上兵伐谋,靠的是实力。

那么,在积贫积弱的清末,左宗棠这个伐谋的实力,从何而来?

时代是如何将一个耕读书生练成晚成大器?

大器晚成的左宗棠,人生开挂之前又在做什么呢?

1.耕读世家子

读书,考试,货与帝王家,这是中国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。所以,不要问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当官有那种骨子里的执念,士农工商,当不了官,那就只能务农。务农也是为了当官。所以,没当官之前的务农就叫耕读。

1812年,左宗棠出生在一个世代耕读之家,爷爷和父亲都是秀才,以教书为生,但终其一生都没考取举人,典型的下层知识分子。

1812年的中国,满清王朝扑灭持续了8年的白莲教起义才过去8年,康乾盛世的余晖早已看不见,只剩下民生凋敝,百废未兴。所谓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,只是极端境况,而在这不兴不亡、将兴将亡的世道,百姓的苦,再无传世诗文记录。

终其一生,左宗棠都在这兴亡之间奔忙,他个人的兴衰荣辱也紧附这时代大潮,波涛汹涌,精彩绝伦。

21岁,左宗棠考中举人,而且是一门双响。大他八岁的二哥宗植高中乡试(全省秀才考试)第一名,左宗棠则列第十八名。中解元的哥哥,一直都是优秀的,16岁取得廪膳生(有奖金补贴)资格,22岁被选为湘阴县拔贡生(十二年一次选拔,可到国子监上学),23岁进京参加朝考,考取第二等,获得新化县学训导(管理生员)的官职。相比学霸二哥,左宗棠只能说优秀,15岁参加童试,16岁参加府试,知府张锡谦大赞其文,拟为府试冠军,后来因为考虑一个年老生员,将左宗棠列为第二名。这些算不上杰出,但比早逝的大哥和大多数读书人,21岁中举左宗棠还是很耀眼的。

一处寒门,同届双出举人,对这个七代秀才的耕读世家可谓莫大殊荣,只是这殊荣长辈再也无福消受了。中举前五年,左宗棠的母亲病逝,他也因此废弃了当年院试,未考取秀才身份,能参加乡试是交钱捐了监生身份;中举前2年,他父亲也去世了。父亲五十三岁,母亲五十岁,双亲故去,19岁的左宗棠只能和哥哥相依为命了。

谈起这期间的艰辛,功成名就的左宗棠还是久久不能释怀,他写信告诫儿子孝威:“吾家积代寒素,先世苦况,百纸不能详。”还在《二十九岁自题小像诗》中,记述当年苦况:

十数年来一鲜民,孤雏肠断是黄昏。

研田终岁营儿脯,糠屑经时当夕飧。

五鼎纵能隆墓祭,只鸡终不逮亲存。

乾坤忧痛何时毕,忍属儿孙咬菜根。

那是嘉庆十二年,左宗棠还没出生,大旱,他母亲用屑糠做成饼食,喂她年幼的姐姐,姐姐因此存活下来。后来姐姐和他提起这个事,两兄妹不禁掩面而泣。

父母辛苦将他们兄弟姐妹6人拉扯大,未到颐养之年,便双双离世,典型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伤故事。即使兄弟同中举人,给双亲的孝慰却永远成了遗憾。

当然,辛苦是普罗大众的应有之命,遗憾自然更是宿命。没有人会为这种不值一提的遗憾、宿命去忧伤,因为世世代代皆如此,逆来顺受罢了。底层人的焦虑,只有生存,不存在精神内耗。

无论如何,20岁的左宗棠,要独自求生了。弱冠年纪,除了生存,还有就是到婚嫁之时了。

2.贤妻长相伴

左宗棠的婚事什么时候定的,现在不得而知,只知道女方周家为湘潭富户,书香门第。左家虽然世代耕读,家无余资,可上两代教书育人,在周边还是积累了一定名声,特别是他父亲在长沙开馆授徒,也是小有名气,略有人脉。况且左宗棠府试考得第二名,也是远近有名的优秀后生,故此种种,他父亲为他结下了这门亲事,虽然不那么门当户对,一如他自己后辈的婚嫁那般。

门当户对,为所有人接受,本质上是稳定的穷,固定的富,不要轻易有非分之想,这样也才符合儒家倡导的阶层与秩序。突破常规是惊世骇俗而不可接受的,所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斥为痴心妄想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被无情压制在萌芽状态。

双亲故去,左氏兄弟一贫如洗,大哥早早离世,留下孤儿寡母,兄弟俩合计后把老家的40亩薄田给了嫂子,左宗棠则入赘外家,二哥自己一家到训导任上去了。

入赘,在任何时代对一个男人来说,都是一种不体面,尤其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。左宗棠后来写诗道:

九年寄眷住湘潭,庑下栖迟赘客惭。

娇女七龄初学字,稚桑千本乍堪蚕。

不嫌薄笨妻能逸,随分齑盐婢尚谙。

赌史敲诗多乐事,昭山何日共茅庵?

一个知识分子的惭愧,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。知识分子固有的穷酸落魄,左宗棠没逃过。

所幸,结婚一年后,左宗棠高中举人,虽然还在入赘,但举人就是超级潜力股了,在外家地位自然也会更好。地位,来自于实力,无论夫妻间、家族里、职场上还是国与国,古今皆然。

不幸的是,这入赘的日子,一过就是9年。9年里,三次赴京参加会试,均落第而归。整的左宗棠也是心灰意冷,彻底绝了考进士的念头。

知识分子多数心高气傲,才华越高,骨气越傲,概莫能外。贫困的骄傲,往往容易折人,更多的活成了孔乙己和阿Q式的境况。很幸运,才气凌云的左宗棠没有落入这种陷阱,源于他贤惠体贴的妻子始终相伴左右,知心厮守。

22岁他准备去京师参加会试,那时正寄居外家,穷得拿不出旅费。周夫人将自己的陪嫁银百两给他。准备动身时,听到嫁给朱家的大姐正陷于极端贫困,穷到了揭不开锅盖的境况,他于是将这100两银转送给大姐,解救燃眉之急。可周夫人并不怪他,反而又找亲友凑点钱,左宗棠才得以成行。

第一次会试落第,在北京盘桓了半年。友人送了他300两银子,才有盘缠回家。一天傍晚,他投宿在路旁一家小客店内。看到一个壮汉围着一位穷苦的老太婆讨债,还大声责骂。老太婆哭哭啼啼,只要寻死。左宗棠看不下去,便过去和他们说:“这位老太太还不起债,你们把她逼死,也于你们无益。我是一个过路旅客,于心不忍,想帮帮忙。但身边钱也不多。我愿意拿出200两银子代她还债。可是余下的数目,你们也不要再追究,否则我也不管了。”那几个壮汉同意了,左宗棠便让他们请了地保来,拿出200两银子,叫大家具结。回家后周夫人知道这件事,她没有埋怨,反而很高兴的说:“这是做好事呀!”

37岁那年,湘阴发生洪水。柳庄的田禾都被淹没,家中储存的一点谷子也都发了芽,一家十二口人吃不饱。由于洪水泛滥,疾疫流行,家人全得了病,左宗棠只能上当铺去,把家中稍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典卖。这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段经历。虽然全家饿病,四壁空空,但他仍出来为救灾奔跑,和同邑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找有钱的人劝捐,并在族里积谷振荒,每天煮几大锅稀饭,施舍给过路饥民。他懂些医道,自己配了一个治时疫的药方,在家中熬制成丸药,免费给患病的灾民服用,救活了不少人。左宗棠做的这种种,周夫人都全力支持,甚至把陪嫁的首饰也典卖光了。

物质上的支持倾其所有,精神上的体贴也无微不至。

在湘潭外家寄居时,他开始钻研地学,绘制全国、各省及分府地图,并绘历代地图,周夫人则帮他描绘作图。左宗棠在书房内读书写字,周夫人点一炉香,煮一壶茶,在一旁正襟危坐,拿一册史书在旁默读。宗棠还经常和她讨论历史,遇到有些不清楚的地方,需要查书时,周夫人就随手从书架上捡出第几函第几卷,十之八九,要找的答案就在那里。

后来会试三次失败,左宗棠开始钻研农业,勤读古今农书,还亲自从事农业试验。周夫人也理解和支持他,并认为民以食为天,重视农业,具有远见。周夫人作为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,文学素养也不错,他们写诗互相唱和,歌颂种桑、养蚕和从事农业的乐趣,周夫人作诗说:“树艺养蚕皆远略,从来王道重农桑。”她最了解左宗棠,当时局势昏暗,暂时退藏溪山,安慰说:“书生报国心常在,未应渔樵了此生。”

左宗棠宗棠一生慷慨未变,全心为民,寒微这二十年周夫人无怨无悔的理解、支持尤为重要。毕竟,贫贱夫妻百事哀,妻子的无条件理解支持,何其稀有,左公有幸。

正因有此幸运,左宗棠25岁的时候,在寄居的外家写下:

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;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。

的傲然楹联自励,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入赘5年,两次会试接连落第的年轻举人写的吗?

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胸襟与自洽。

当然,除了贤妻的陪伴,早早小有名气的左宗棠,身边还有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。

3.挚友共相长

湖南人务实,务实的人容易成事。现在湖南最好的大学校训就是“经世致用”,这四个字,足以代表湖湘文化实质,也是支撑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的豪言之底气。近代以降,湖湘风云人物辈出,就是这经世致用的文化所孕育。

在这样一个环境下,早在18岁左宗棠就开始读顾炎武的《郡国利病书》、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、齐召南的《水道提纲》、贺长龄的《皇朝经世文篇》等书。顾炎武是清初著名学者,他首倡经世致用之学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是一部地理书,除记载山川形势外,也叙述一些古今战史和战守机宜。他首肯顾氏书“所载山川险要,战守机宜,了如指掌”,又指评他“考据颇多疏略,议论也有欠妥之处”。《皇朝经世文篇》收集了清初至当时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,如地理、水利、军事、农业、海事(海外各国情况)等,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。

鸦片战争后,湖南人魏源的《海国图志》记述当时所谓西洋、南洋、东洋各国之历史、地理及政治近况;制造与使用西洋大炮之方法;制造西洋轮船、水雷与其他各种西洋实用技艺之方法;还有当时朝野人士与魏源本人应付西洋各国之方略。这本成于1842年的书,上承顾炎武、贺长龄经世之风,下启郭嵩焘、谭嗣同致用之实,对整个中国近代史产生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影响。

因为喜好这类书籍,让他在八股取士的时代如此与众不同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,两年后21岁的他遇到贺长龄、贺熙龄兄弟,双方皆引为相近恨晚。

早时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办了一个“湘水校经堂”,遴取一些学生教以经学,还给些生活补贴。中举人之前,左宗棠就进了校经堂。堂内经常举行考试,他一连得了七次第一,引起了吴荣光的注意。

22岁宗棠第一次会试,在京师结交了一些朋友,如同乡同科考试的曾国藩、舆地学家徐松,最重要的是和胡林翼的一见相知。徐松将自己有关新疆的著作《西域水道记》等赠给他,冥冥之中开启了他和新疆的不解之缘。

会试落第归来,左宗棠就到了贺熙龄主持的长沙城南书院读书,这里读书可以领取一点膏火费,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贫困生活。贺熙龄教学生的方针与一般人不同,他不重视八股文,和他哥哥贺长龄一样,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。他用汉宋以来实学家的著作教学生,这正符合宗棠的志趣。后来左宗棠说,除了父亲春航公外,贺熙龄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位老师。

左宗棠在城南书院时,还结识了一些朋友和同学,如罗泽南、丁叙忠、邓显鹤、邹叔绩等,都是志同道合之士。他们都不注重八股文和辞章利禄,而专讲求实用之学。尤其罗泽南,当时就很有些名气。

40岁,左宗棠也和父亲一样,在长沙开馆授徒。这期间,他常和友人刘蓉、李续宜、王錱等在定王台会晤长龄、熙龄兄弟,就学请业,论古评今。

这些日后闪耀清末的杰出人物,因为才华和志趣相投,未成之时就早早相知,同向相长。

当然,年轻时代的胸中块垒与豪情万丈,未得舞台之前,都是怀才不遇,不值三文五钱;君不见纵负万般才华,千里赤兔,仍然需要引路人和伯乐翁。

4.伯乐皆推重

左宗棠的第一个伯乐翁是贺长龄,时任江苏布政使,贺长龄是清代著名的经世学者,因丁忧回到长沙,左宗棠去拜访他,两人一见倾心。贺长龄藏书很多,无论什么书,他都借给左宗棠。有些书藏在楼上,他不顾上了年纪,亲自上楼替左宗棠取书,爬上爬下,不辞辛苦。还赞誉20多岁的左宗棠为国士。

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,时任湖北学政,在湖南教育界影响深远,促进了嘉庆道光年间湖南士人的务实学风。 作为在城南书院的恩师,他说左宗棠近弃词章,为有用之学,谈天下形势,了如指掌,并在诗中写他“六朝花月毫端扫,万里江山眼底横。开口能谈天下事,读书深抱古人情。”

左宗棠的长子孝威出生时,贺熙龄知道后,非常高兴,说:“这孩子该做我的女婿。”后面左宗棠也尊恩师遗愿,两人由师生关系变为亲家,虽然贺熙龄已去世许久,左宗棠也已功成名就。

第三个伯乐是通政司副使外放湖南乡试主考官的徐法绩。当时乡试左宗棠的卷子,已经被淘汰,因为是道光皇帝的特命恩科,额外加取名额,下令各乡试考官郑重搜阅被淘汰的卷子,看是否遗落有才之士。于是考官们重新阅卷,在第一轮阅卷过后,徐法绩选出六人,以左宗棠卷为第一。

中举后,左宗棠和他有频繁的书信往来,探讨时务。例如以下这个会试落第归来明志的信件,就明确了左宗棠一生的追求。

夫人生无百年之身,大业非百年可就,小时嬉弄跳梁,不能遽责以学问之事。老而龙钟衰惫,非复可用之人,求其可用,其惟壮时乎。而又以妻子室家科举征逐故,阻其来修。乃至割其余景,以为读书求道之日,其何而成矣。比者春榜既放,点检南归,睹时务之艰棘,莫如荒政及盐、河、漕诸务。将求其书与其掌故,讲明而切究之,求副国家养士之意,与吾夫子平生期许之殷。十余年外,或者其稍有所得乎。然其成与不成,则仍非今日所能自必者也。

提起徐法绩,左宗棠后来深情回忆说:“非徐公,吾其披发入山矣!

左宗棠的第四个伯乐是时任湖南巡抚吴荣光。

他为湖南巡抚时,与贺熙龄等合力创设湘水校经堂,以经学课士,在此读经的学生待遇较优厚,每人每月有八两银子的膏火费,按当时的物价可买米四石左右(约合四百市斤),对素来清贫的左宗棠来说,可谓雪中送炭。后来,左宗棠参加乡试时,吴荣光又是考场监督,为补录时左宗棠的试卷被其他考官差评时发表中肯评价。

吴荣光对他很器重,左宗棠第二次会试落第归来,就被聘为醴陵渌江书院的主讲和书院山长。因为这项任命,左宗棠结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五个伯乐——两江总督陶澍。

陶澍,湖南安化人,嘉庆、道光两朝名臣。他在两江任上办理盐务、漕运、水利等,为地方做过许多实事,林则徐、贺长龄、贺熙龄都是他手下能人。其时,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,因为丁忧回家,途经醴陵时,县令热情接待,并请左宗棠为接待的馆舍题写楹联,左宗棠欣然提笔,写下了现在看来依然无与伦比的赞联:

春殿语从容,廿载家山,印心石在;大江流日夜,八州子弟,翘首公归。

这副对联,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之情,又道出了近一年前陶澍在京城所获得的旷古隆恩。语言洗练,对仗工整,且寓意深刻,热情洋溢,这让陶澍极为赞赏。询知为左宗棠所作,立即约请相见。一见之下,左宗棠果然谈吐不凡,识见超群,年已六旬的陶澍与只有二十五岁的青年才俊彻夜畅谈,上下古今,无不涉及。陶澍十分惊叹,认为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奇才。

后来第三次会试落第,南归时左宗棠绕道江南,特地谒见对自己赞誉有加的两江总督陶澍,受到热情款待。陶澍还主动提出要与宗棠联姻。陶澍历年生子均夭折,只剩下幼子陶桄(guang),年方五岁,与左宗棠长女孝瑜同龄,遂欲结秦晋之好。但左宗棠为避攀高枝之嫌,以亲家年龄、门第、名位不合为由婉言辞谢。一代名臣之贵求婚于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之子,这得是多看好他未来的星辰大海啊,是不是感觉现代言情小说都不敢这么写。

左宗棠虽然不第,但名气因为这一个个伯乐的推重却越来越大。

1850年,民族英雄、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因病辞任回老家福建,路过长沙,之前因为左宗棠的好友、时任贵州安顺知府的胡林翼曾向领导林则徐举荐过左宗棠,说他有异才,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。那时林则徐就要胡林翼请左宗棠来云贵督署工作,但这年正逢左宗棠大嫂要为儿子世延完婚,另外左宗棠已接受陶澍家教的聘约,因此回信婉辞,并表示未能跟随仰慕已久的林则徐左右,十分遗憾。故此,林则徐途经长沙时,特地派人到柳庄相邀。

两人在长沙岳麓山下、湘江水滨的船中会晤,通宵达旦。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积累的全部资料送给左宗棠,包括地理、边防以及俄国的动态等。还对左宗棠说:“我已老了,眼看着俄国虎视眈眈,终究会为西北边患。我虽有御俄的志愿,但是力不从心了。多年来留心人才,今后西定新疆,抗击俄人侵略,唯有寄希望于你了。”林则徐因为在虎门销烟,鸦片战争败后被皇帝贬到新疆伊犁。历史到这里,新疆的走向像是有人承接了,伊犁的归属,也在这一晚的夜谈中确定。

林则徐回到福建后,没能休养多久。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,林则徐被启用为钦差大臣,前往广西镇压。当他刚到达广东潮州时,突然染病去世。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左宗棠,命次子聪彝向咸丰皇帝代写遗折,折中一再推荐左宗棠为难得人才。

一个月后,左宗棠在长沙黄冕寓馆中,午夜听到噩耗,他和黄冕不禁失声痛哭。他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悼唁信和一副传诵一时的挽联:

附公者不皆君子,间公者必是小人,忧国如家,二百余年遗直在;庙堂倚之为长城,草野望之若时雨,出师未捷,八千里路大星颓。

六大伯乐推重,让小有名气的左宗棠变成了湖湘民间第一名士,但三次会试落第,还是深深打击了他,以至于心灰意冷,决心浪迹于江湖。要知道,和他同样三次参加会试,在他看来资质一般,大他一岁的老乡曾国藩已考中进士并在10年里快速升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高位,而他,除了盛名之外,只能像自己的偶像诸葛亮一样,继续潜卧,躬耕陇上。

5.蛰伏卧龙潜

少时潜学,左宗棠也有自己的无忧时刻,那时的快意是和二哥探讨文学、指点江山,以下是他自记:

尝以文学窃时誉,中间课徒自给,去家辄千百里,不常聚处。岁晚归,辄出所著录相眠,或夜谈国故,指列时事,不欲使外人知也。然学求心得,不尚苟同,尝各持所见相辩难,得失未析,辄龂龂(yin)然。余所学,不逮兄远甚,兄于余所业,亦少所许可。每剧谈竟夕,争驳不已,家人乃温酒解之。酒后,或仍辩难,或遂释然,虽谐语,常露憨态,回思多可笑者。

后来随着年岁渐长,时世急转直下,鸦片战争爆发,左宗棠正在安化乡间任教,他接连写信给贺熙龄,一方面因乡居闭塞,想从贺熙龄那里打听些消息,一方面也发泄自己对时局的不满,痛骂当政者的无耻,还提出几项抗英的建议。那时贺长龄为贵州巡抚,想让左宗棠前往入幕,左宗棠以在陶澍家教书婉拒,一如之后拒绝林则徐的入幕邀请一样。

整整八年,直到女婿陶桄(guang)成婚,左宗棠才离开安化,在长沙朱文公祠设馆授徒。在长沙后,陶桄仍跟他学习,学生中还有好友制炮专家黄冕的三个儿子黄瑜、黄上达、黄济和益阳周振之的儿子周开锡等。

这期间,左宗棠尤其留心各省地图,考订《图书集成》中康熙舆图并乾隆内府舆图。绘图之外,摘抄《畿辅通志》,以及西域图志,各直省通志,将山川关隘道里远近,分门记录,总共数十册之多。

此外,会试三次失败后,左宗棠开始钻研农业,勤读古今农书,还亲自从事农业试验。早在1838年,他刚27岁时,就写过一篇《广区田图说》,极力推广古代分区种田的区田制,他认为有六善三便,可以节水、省肥、积水保墒、防虫害、省劳力、亩产高等。到柳庄后,他的农业经验更为丰富。1845年,他写了一部《朴存阁农书》,“朴存”是他自己起的别号,书共十余卷,分门别类叙述各种农事。

后面左宗棠总结自己的这段蛰伏时光,教育儿子说:

古人经济学问,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,积之既久,一旦事权到手,随时举而措之,有一二桩大节目事,办得妥当,便可名世。

是的,成名成事都急不来,急不来就得慢下来,磨练心性,潜心学问或者娴熟技艺。只有这样,非池中之物,才能在风云到来之时,化龙翱翔天际,惠及生民。

大潮汹涌,久处江湖之远,时刻忧民的左宗棠,属于他的时代终究是来了。此时,左宗棠已经度过了40年底层生活。

不惑已过,尚未成事的左宗棠又该如何?

引用文献

1.《我的曾祖左宗棠》•左景伊•中国文史出版社•2019

2.《左宗棠》•杨东梁•人民文学出版社•2024

3.《左宗棠全传》•秦瀚才•中华书局•2017

4.《左宗棠家训译注》•彭昊•2019

5.《左文襄公奏牍》•左宗棠•原著

6.《左宗棠》•张鸿福•长江文艺出版社•2022

7.《左宗棠与曾国藩》•徐志频•现代出版社•2022